内容简介:
明清时期的徽州,人才辈出,江永、戴震等一批小学家兼经学家,在治学方法上注重从文字训诂和经史考证入手,淹博识断,守正出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皖派”风格。《“皖派”学术与传承》一书,即立足于清代徽州学术人物及其著述的研究,揭示了“皖派”学术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徽州人文与地域学风之间的密切关系。此书共18章(包括余论),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徽州学者与清代学风”,从数量庞大的历史文献中钩稽排比,发掘和梳理其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历史变迁的渊源脉络,通过对风土人情的揭示、人文学风的群体分析、师承渊源和个人学术特色与影响诸方面的剖析与总结,理清了“皖派”学者在本土以及旅居之地的形成与传播,尤其对徽州学者在“西学东渐”时期的应对态度做了较为深入而具体的展示。既有纵向的探索,也有横向的融合,点、面结合,言而有据,为充实和深化乾嘉学派研究和地域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下篇为“‘皖派’学术在江南的传承”,作者由材料而洞察问题,在破析疑难中归纳总结,严谨求实,新意叠出。作者努力以朴学家的治学态度与方法来发掘和总结“皖派”学术的传播,及其与地域文化和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努力做到实证与理论相结合,在实证基础上来总结和提升“皖派”学术的价值和意义。
目录:
前 言
上篇 徽州学者与清代学风
第一章 徽州人文与地域学风
第一节 徽州的地理环境与民风
第二节 勤苦笃实的徽州学人
第三节 紫阳书院与理学式微
第四节 西溪不疏园与“皖派”学术
第五节 朱熹在徽州本土所遭遇的尴尬
第二章 “皖派”学术的地域特色
第一节 汪绂与江永:理学与朴学的对垒
第二节 徽州历算学及其运用
第三节 徽州礼学与礼、理之辨
第四节 徽州方言与乾嘉小学之兴
第三章 徽州学者与西学东渐
第一节 江永《翼梅》与“西学中源”
第二节 戴震地位的迅速确立与西学关系
第三节 凌廷堪的西学观
第四章 “江南省”的徽州人与扬州府
第一节 “江南省”徽州与扬州的融合
第二节 徽州人与江南学术文化
第三节 卢见曾与徽州人及扬州学术
第四节 朱筠与“安徽使院”及汉学复兴
第五章 戴震与惠栋在扬州的契合
第一节 “求是”必先“求古”
第二节 “求古”未必“佞汉”
第三节 惠栋的义理观与经世思想
第六章 程瑶田在江南的学术活动
第一节 程瑶田对徽州学术的秉承
第二节 程瑶田对江南学者的影响
第三节 程瑶田的实学与致用观
第七章 “绩溪胡氏” 与“皖派”学风
第一节 徽州学风与胡氏家学
第二节 为学宗旨与治经方法
第三节 “皖派”后劲的成就与影响
下篇 “皖派”学术在江南的传承
第一章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传承戴震的文字学
第一节 承绪师志 成就伟著
第二节 训诂音声 相为表里
第三节 以字考经 以经考字
第四节 “四体二用”学说的阐释
第二章 《广雅疏证》:王念孙传承戴震的训诂学
第一节 因声求义 不限形体
第二节 由博返约 类比归纳
第三节 实事求是 反对墨守
第三章 《经传释词》:王引之传承戴震的文法学
第一节 辨明虚实 发凡起例
第二节 音义互证 比例而知
第三节 由字通词 修辞立诚
第四章 《方言笺疏》:钱绎传承戴震的方言学
第一节 不蹈成见 信而有征
第二节 继承前说 自出新意
第三节 择善而从 不涉门户
第五章 《孟子正义》:焦循传承戴震的义理学
第一节 《孟子正义》与《孟子字义疏证》
第二节 “以词通道”的通儒之作
第三节 性理之学的一脉相承
第六章 《礼记训纂》:朱彬传承江永的礼制之学
第一节 注重文字训诂 着力典章制度
第二节 甑覆发微 通达中正
第三节 承“皖派”余绪 传“扬学”精髓
第七章 《论语正义》:刘宝楠对江永学术的传承
第一节 《论语正义》与刘氏家学
第二节 《论语正义》与《乡党图考》
第三节 《论语正义》与“皖派”学风
第八章 《大戴礼记正误》:汪中对戴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汪中家世与徽州的关系
第二节 《正误》对戴学的认同与推进
第三节 辨章学术与通经致用
第九章 《戴氏考工车制图翼》:江藩对戴学的推崇与辅翼
第一节 推崇许、郑 秉承戴学
第二节 遇穷而学进 求是而功伟
第十章 汉学的护法:阮元对戴学的传承与弘扬
第一节 注重金石 探赜索隐
第二节 推明古训 学以致用
第三节 义理学的传承与发扬
余 论
也论戴震与章学诚
清代学术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